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

原來這是16年來首次出陣的----鹿港泉州街集英宮七番弄

鹿港泉州街集英宮七番弄(七閣番)由來

 




 

七番弄一稱七閣番即七個閣的番人表演,亦有人稱之為竹閣番為鹿港鎮泉州街集英宮的藝閣,存在於集英宮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,每逢鹿港鎮的大型迎神賽會,泉州街集英宮即會推出七番弄藝閣和鹿港鎮其他的藝閣鎮一別苗頭,但數十多年來,鹿港鎮各廟宇的藝閣逐漸式微,甚至連年輕人都不知道自己角頭廟的藝閣,而泉州街集英宮的七番弄還能保存至今,實在難能可貴.

 

七番弄相傳源自漢朝王昭君(為漢和番)一到匈奴番邦,因久離家鄉,思鄉心切,經常悶悶不樂,單于見她心情經常不佳,便派人至中原邀請王昭君的一些親朋好友到匈奴,並安排樂師身穿番服,頭戴番帽,腰佩彎刀,騎在馬上表演樂器,歌舞....等 以討王昭君的歡心,王昭君的親友回到中原後,談起在匈奴的欣賞馬上的歌舞的經驗,並表演當時情形,一時成為當地風尚,並成為當地迎神賽會的一種活動,後來中原板蕩,歷經三國鼎立,五胡亂華,中原人士南遷,這項活動輾轉到閩南,成為思鄉的活動,原有的樂器也逐漸變為現存的七種樂器,即鑼.餅鼓.響盞.鈴鼓.四塊.拍板.噯仔等,由七名樂師以七種樂器表演(將軍令)詞曲,原先騎在馬上的表演,也因南人不善騎馬而演變成站在竹台上表演,後又因為竹台不易保存,而又演變成站在木平台的木桶上表演的方式.

 

約百年前,鹿港泉州街集英宮的前輩分別前往閩南的虎岫寺北極大帝.埔仔集英堂.五府千歲薛大巡廟及惠安獺窟後宮六王府千歲進香拜拜,發現當地這種七番弄藝閣表演,便向當地人士學習,繪製平台圖樣,抄回曲譜,並帶回服裝及表演方式,自此以後,七番弄就成為鹿港泉州街集英宮特有的藝陣表演.

 

由於當時七番弄為鹿港泉州街集英宮黃氏族人帶回之藝陣表演,早其亦因各氏族間未能融合,因此七番弄限制只有黃姓族人子弟才能站台表演,他姓不能參加,直到進三十年來,因各氏族人融合,這項他姓不能參加表演的情況,才因此打破,七番弄才真正成為鹿港泉州街集英宮迎神賽會藝陣表演的特色

 

       鹿港泉州街集英宮管理委員會敬啟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